《陕西日报》报道我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2012-04-07 18:47   审核人:

《陕西日报》2012年3月27日以《积极探索教师教育培养新模式 努力提高师范生专业化水平》为题,全面报道了我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及成果。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积极探索教师教育培养新模式 努力提高师范生专业化水平

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陕西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始终把突出师范性、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放在首要地位,积极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使学校在培养合格师资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

重视学科专业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

渭南师范学院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依托教师教育类各优势学科,不断挖掘办学潜力,创建教师教育类新专业,扩大办学规模。截至目前,学校已有20个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覆盖了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特别是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综合课程师资的需要,及时组织人力对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在对陕西省和渭南市基础教育综合课程开出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别整合文理科教育资源,在省内首家开办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两个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英语、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等7个校级特色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技术学、化学、英语等5个师范类专业获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又获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实现了学校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零的突破。通过教师教育类特色专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使学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形成鲜明优势和特色。

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实际,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渭南师范学院是渭南市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和培训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优势非常明显。学校鼓励教师积极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组建了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了8个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把一批情系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的教授和专家集聚起来,加强基础教育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申请和完成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校还聘请了中学高级教师、教学能手做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及时推广和利用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经验和新成果,有力地提升了在校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使教师及时掌握基础教育课改的动态和方向,为服务和引领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通过共建教育实习基地、召开教育实习基地会议、召开基础教育新课改与高师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高师教育高峰论坛、基础教育教学考察等形式,与基础教育研究专家和教师代表共同商讨新课改的新理念、新策略,推动基础教育新课改与高师人才培养的衔接。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成果突出

学校鼓励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倡导教师革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及时反映基础教育改革新形势,为了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除了《教育学》公共基础课全校统一采用教育部推荐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学教程》作为教材外,还组织教师先后编写了《新编普通教育学》、《教师基本技能概论》、《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发展研究》、《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微格教学》等多部教师教育类著作。引导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教学的重点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个体发展转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指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教学考评中,将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作为考核教学效果的指标。通过改革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对师范生以后从事教师职业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学校先后确立了131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批11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催生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校级教学成果奖66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 “夯实基础、强化主干、加强实践、注重素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科学修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本科“2+2”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对人才的需求。新方案按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教育教育等知识体系规划学生的知识结构。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地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课程与相关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和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学要求,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德智体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和不同梯级的课程平台,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且一改过去只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等“老三门”的传统做法,新增加了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微格教学、普通话、书法、艺术鉴赏等必修课程和10门教育类选修课程,加大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课时。另外,通过强化了实践性课程,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加强实验室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获批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学校通过灵活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形式,如专题讲座、报告、教育见习、实习、第二课堂活动等途径,采取教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优秀实习生示范教学、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师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理想和职业情感。邀请中学优秀教师和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做报告,强化学生的从教意识。每年的毕业生中,都有一批学生志愿参加服务西部计划,还有些毕业生参加了西部地区贫困县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从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教师专业思想牢固,适应教师角色较快,教学基本功扎实,吃苦精神强,真正做到了“下得去、留得住、讲奉献、能干事”。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从师技能培养

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从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角度,科学安排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学校聘请中学特级、高级教师担任兼职教授,为学生开办各类讲座,丰富了学生从教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同时,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加强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切实增强了学生的从教能力。在全校开展了“铸师魂、养师德、练师能”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训练活动,定期举办各类教师技能竞赛,为学生搭建苦练基本功和展示扎实技能的平台,促进学生过“普通话关”,过“五分钟即兴演讲关”,过“教育实习试讲关”,强化师范生语言表达技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参加的省级以上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化学实验竞赛、语言文字能力知识竞赛等师范生职业技能竞赛中活动中获奖100余项,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拓展多种育人途径,促进每一个学生成才

学校一直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成长成才”为目的,以“浓郁学风”为主线,以“素质拓展”为突破口,以“强化课外训练”为着力点,注重课内课外整体设计,多个途径分步实施,促进每一个学生成才。首先,学校团委和各二级学院也定期开展各种征文活动、读书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以培养学生个人兴趣为切入点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学校通过实施百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定期举办“科技活动月”、“大学生论坛” 等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次,以基础教育培养人才为立足点加强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校园文化品位。学校一直把加强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成立了学校大学生艺术团。以引导大学生强化整体素质为切入点,构筑娱乐性与学术性、特长性与普及性、传统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的生动、活跃的运行机制,使校园艺术教育活动呈现出了生动、活泼、激扬、高雅的局面,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欢迎。几年来,学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优异成绩,学生的文艺演出多次在全国和省上获奖,2012年2月,学校大学生艺术团应邀赴英国、爱尔兰成功演出,在校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充分展示了学校艺术教育成果,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成果《高师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探索与实践》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总之,渭南师范学院通过长期的探索,在教师教育方面,以培养优秀师资为目标,坚持面向基础教育、面向西部、面向基层的复合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师范生职前技能培养内容的专业化,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培养机制的一体化等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出了富有特色的教师职前培养新模式,达到了素质宽厚、能力突出的效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