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2025-03-13 14:50   审核人:

渭南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陕西高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测评指标体系(试行)任务分解表》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切实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立德树人目标,加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升,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2025年,遴选建设1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覆盖每个专业和主要公共课程;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三、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与工作举措

(一)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注重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3.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4.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5.农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6.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二)课程团队研讨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含实践类课程)团队集体备课,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落实集体备课制度,研讨挖掘课程育人元素、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收集汇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三)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校每学年组织开展1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

级学院初赛要求有课教师全员参加,择优推荐参加学校决赛、省级竞赛,认定与奖励标准等同教师课堂创新大赛。教师课堂创新大赛中,要求“课程思政”作为比赛评审的一项必备指标。

(四)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学校每学年开展1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二级学院要求所有有课教师申报,择优推荐参加学校评选。认定与奖励标准等同教师课堂创新大赛二等奖。教务处、二级学院汇编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五)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示范团队

全面启动“百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每学年评选30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利用三年时间,建设100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覆盖所有本科专业和主要公共课程。入选课程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提炼系列可推广复制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每学期组织开展至少1次公开课活动,提交1节课堂实录视频,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供师生观摩。

学校经过评选,对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课程团队,授予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称号。

(六)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学校在每两年1次的教改项目立项中,设立10项左右课程思政专项项目。在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要求“课程思政”指标作为一项必备条件。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思政课程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工作,教务处具体负责课程思政建设、督促检查工作,思政课建设评审委员会负责相关评审工作。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二级学院领导结合自身学科专业方向,加入课程团队,参加团队活动。

(二)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中预算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经费主要用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改项目资助,教学竞赛优胜者、获奖优秀教学案例、教学成果奖的奖励,以及课程团队成员参加校外教学学术交流活动。

(三)强化检查考核

每学期期中教学中检查对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反馈整改。将各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年度目标任务。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及工作成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