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
2024-03-12 14:39   审核人:

渭南师范学院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

渭师院教〔20234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依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教高〔20231号)和《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陕教高办〔202325号)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自主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加强人才培养与专业内涵建设,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渭南、深耕教育、培养新时代大国良师”的办学思路,坚持“服务需求、面向未来,问题导向、分类发展、强化特色,系统推进、完善机制”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长效机制,动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优化专业资源配置,创新专业建设管理体制,提高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建好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深化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师范建设,做强师范教育特色,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一流师范大学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撤销10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到2025年,优化调整20%左右学科专业;深化“四新”项目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力争获批5-8个省级以上“四新”项目2-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一流专业示范引领成效显著,教师教育类、电子信息类、化工材料类、生物医药类、经管类、艺术类、外语类等专业集群初具规模。到2035年,建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定位明确、持续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适应性显著提升。

三、工作思路与举措

围绕学校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以及建设特色鲜明一流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按照“控数量、调结构、强特色、提水平”的总体思路,深化供给侧改革,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主动布局新专业,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调整和退出机制,加快推进一流专业、“四新”项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巩固、提高专业内涵建设的质量。

(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将学科专业规划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相统一,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

(二)健全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强化就业导向和招生计划调控引导作用,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牵头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制定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依据生源质量、办学条件、专业师资、就业质量等核心指标,对全校专业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参考依据。

1.每年对评估靠后的专业进行预警,公布预警专业名单。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陕教高办〔202325号)精神2023年,对专业布点数超过全省本科高校50%的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视觉传达设计、汉语言文学、软件工程等专业,对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位于全省后30%的汉语国际教育、书法学、经济学、音乐学、动画、心理学等专业,对在校生人数超过8000人的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软件工程、学前教育、财务管理、小学教育、视觉传达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进行预警。

2.根据专业评估结果,2023年撤销物流管理专业。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陕教高办〔202325号)要求2024年撤销会计学、电子商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设计等4专业布点数超过全省本科高校数50%且本校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低于本专业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除外)2025年计划在计算机类、材料类、外语类、新闻传播学类等专业类中撤销5个专业。

(三)积极增设急需专业。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接陕西省 24 条制造业、7条文化旅游业、9 条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和渭南产业升级方向,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2023年申请增设生物制药专业;2024年拟申请增设4个法学类、电气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化工与制药类相关专业;2025年拟申请增设4个法学类、电气类、设计学类、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

(四)加快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以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为牵引,高标准完成一流专业建设任务,树立学科专业建设标杆,强化示范引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不同类型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和水平。

(五)深化“四新”项目建设。深度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融合需求,大力深化“四新”项目建设,对现有专业全要素改造升级,推动学科专业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创新变革,力争获批5-8个省级以上“四新”项目。

(六)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立足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找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教学链结构和人才链设置,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建设需求的精准匹配。建好现代农业产业学院、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绿碳化工现代产业学院,成立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力争获批2-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四、工作机制

(一)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发展规划处、教务处、学科建设办公室、人事处、学生工作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等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院长组成,负责专业结构调整的组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各二级学院成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小组,院长担任组长,教学副院长担任副组长,专业负责人、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为成员,负责研究制定本学院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和专业优化调整方案。

(二)工作保障

校院协同开展工作。学校重点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使调整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专业调整的实效性。校院两级联动,共同确保专业淘汰整合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学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学校年度学科专业调整方案,撤销专业名单、新增专业申报材料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报校长办公会议审定后上报省教育厅。

 

关闭窗口